琴或一对铙钹把音乐欣赏比作能听到令人愉悦之声的听觉器官,偶尔也会画上一对锣或一支笛子。在传统上,琴1被画成中亚和汉地的四弦琴或五弦琴。琴体呈梨状,由一个精制的锥形指板和旋轴箱组成,旋轴箱的形状宛如神话中的神兽或神鸟。琴体通常画成左斜摆放在镜子后面,与演奏时的位置相仿。琴的上半边缘也可呈直线条,其外表与阿富汗的“拉巴巴”2琴相同。琴颈的上半部常绘有悬垂的流苏或一块丝绸。
在蒙古唐卡上,琴的形状与传统的马头琴3相同。这个双弦的弦乐器有一个长方形的共鸣箱,弦轴箱饰有雕刻而成的马的头颈。在汉式唐卡上,琴的形状像汉地的两弦琴,汉文称之为“二胡”或“胡琴”。在藏文中,它被称作“也”4。这种乐器的共鸣箱又小又深,呈圆筒或六边形,较薄的圆形木琴颈穿过琴的上半部,弦轴箱上方安有龙头雕刻。在印度式的唐卡上,琴的形状像印度的一种维那琴5。两个谐振葫芦固定在一个管状的木质或竹制的长琴颈上。
在画出金色铙钹来代表“声”时,一般常把它们画成对称摆放在供碗前方的中央处。铙钹中孔处用一根装饰性的丝彩带打圈系紧。铙钹的形状如同钟铜制成的藏式小手钹1直径约三英寸,能发出持续的高音铃声。寺院仪式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巨大的青铜铙钹,它能发出撞击声。作为供奉给善相神的供物,寺院使用的扁平状铙钹2用于怀柔护摩仪式,而圆形铙钹3用于诛灭护摩仪式。在绘制铙钹时,它们常被画成一对对称摆放的金属碗,两个碗中间放有一对木槌。布圈垫在其底部以减少敲击产生的共鸣。中国的锣和蒙古的锣4可能是这些象征物的原型,它们出现在后期的藏族艺术之中。在新时期精神运动的现代神话中,锣逐渐被称作“会唱歌的藏式碗”。许多不可思议的、具有神力的传说已被移植到现代历史中及演奏技术的改革上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黄铜碗或青铜碗首次出现在流寓海外的藏人的货摊上,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这些人吃饭的家什或供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会唱歌的藏式碗”已大批量生产以满足印度和尼泊尔的旅游市场,但有关它们在古代西藏作为神奇乐器使用的故事则成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故事。
在绘制笛子时,常常把它画成印度竹笛或中国长横笛的形状。笛子用竹子制成,有六个或七个指孔和两个吹孔。在演奏时,要用一片薄薄的笛膜盖住较低的那个吹孔,这样,笛子就会发出颇具特色的鼻音或发出卡逐笛5般的声音。笛子一般斜放在镜子后面,其上端通常系有一条丝制挂穗。
以上摘自《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
-------------------------------------
编号:tsxs0087
中文名称:声
英文名称:梵文:shabda;藏文:sGra
标签:特殊形式
翅膀:否
双身: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