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信奉佛教的初期,贝叶经在传统上是放在编制的宝箧中,宝箧常被画在印度班智达或藏族学者的身边。宝箧代表佛陀教义的“精神滋养”,统称为“三藏”795或“增上三学”796。“三藏”代表佛教教义的三个方面:1)律藏,涉及剃度僧人的道德规范和誓约;2)经藏,包括佛陀有关禅修的口头教法;3)论藏,主要包括智慧的开发。
在肖像画法上,宝箧被画成椭圆形、圆形或卵形器皿,器皿周边饰有颇具装饰性的箍条和图案。顶部常饰有一个带莲花托的珠宝,上圆顶饰的丝带。
在传统上,在印度大师阿底峡的左右两侧常画有装在宝箧中的经文和一个随圆形的噶当塔。阿底峡于1042 年抵达西藏后藏,并创建了藏传佛教噶当派797。信奉苯教的朗达玛对佛教短暂的残酷迫害使佛教经历了二百年的衰微,此后,开始了佛教的再次弘传798。阿底峡与宝箧和噶当塔分别代表着佛陀的身、语、意。噶当塔带有钟形塔基,塔基上有一个带莲花座的涅槃塔,塔上有十三个伞轮。阿底峡因可以使用十三把宝伞而享有盛名,这使他在精神地位上与佛陀齐名。在早期藏族艺术中,阿底峡有时被象征性地画成一部经书,放在宝座上,两侧放有一对拂尘,象征着佛(宝座)、法(经书)、僧(拂尘)。
以上摘自《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
-------------------------------------
编号:tsxs0179
中文名称:宝箧
英文名称:梵文:pitaka;藏文:Za-ma-tog,sDe-snod
标签:特殊形式
翅膀:否
双身: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