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印度梵文经文是写在或刻在横条贝叶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四吠陀》。贝叶经用于印度佛教的整个历史中,与古埃及、希腊和罗马使用的纸莎草经、古代中国使用的竹简及中亚使用的木楔板经相似。在七世纪初期,中国人发明了木版印刷术,已知的最早的汉文木版经文是一卷本的《金刚经》,其年代为公元868 年。可能在十一世纪期间,藏人首次使用木版印刷在纸上印制木刻版经文。这些经文模仿传统的印度贝叶经,为长型横散页,将散页夹在扁平的木经板之间或用布裹加以保护。每张木刻板都是用阴刻法刻制的。分别着墨,然后将正方形纸张从其上面滚压。纸张是人工制造的,选自“纸树”792带浆的内茎皮,这类纸张从尼泊尔和不丹大量进口。纸边常常染成红色,与西藏宁玛派、萨迦派和噶举派的“红帽”相符。染成黄边则与改革派格鲁派的“黄帽”相符。
许多神灵及印度和西藏历史上的大师都手持经书作为器物,最常见的是左手持有经文,象征着他们获得圆满后的智慧品性和知识的传承。该经文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公元二世纪印度伟大的佛教哲学家龙树大师从龙王那里作为“伏藏”获得的。这部原版经文的扩充版本共有十万偈793,每偈有三十二个梵文字母。中版有二万五千偈,短版有八千偈。还有几个更短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心经》和《金刚经》。还有一个版本只有一百偈,用来背诵。甚至还有一个“精华”版,只有一个字符“A”。
文殊菩萨和般若波罗蜜神这样的神灵经常手托智慧经文,这类经文常被画成印度佛教贝叶经的形状,白色的短经页夹在两块木经板之间,再用一块彩色丝带捆上。罗汉、印度的班智达和藏族大师们所持的经书常被画成长度更长、式样更为随意的藏式木刻经文的样子。在藏文中,这种经文叫做“白恰”794。作为佛法的象征,经书也代表佛的语的方面。
以上摘自《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
-------------------------------------
编号:tsxs0178
中文名称:经书
英文名称:梵文:pushtaka,藏文:po-ti,glegs-bam,dpe-cha
标签:特殊形式
翅膀:否
双身: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