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的锥状须弥山及其周围的瞻部洲有时也被画成手持器物。这座伟大的“世界之山”从宇宙中心隆起,其四面颜色分别为:东方的白色(水晶或银);南方的蓝色(蓝宝石或青金石);西方的红色( 红宝石)和北方的金色( 黄金)。须弥山四周环围着七条金色山脉, 每座山脉都被淡水湖隔开, 其高度随着向外延伸而依次递减。在山和湖的外侧有一个浩瀚的咸水湖, 咸水湖在铁山周边的“宇宙之边”形成周缘。
在巨湖的四大方位上,有环绕须弥山的四大瞻部洲。东方东胜身洲是白色的,呈半圆形;南方南瞻部洲是蓝色的,呈斧头状;西方西牛货洲是红色的,呈圆形;北方北俱卢洲是金色的,呈方形。四大瞻部洲的两侧都有一对小瞻部洲,每个小瞻部洲的形状和色彩与四大瞻部洲相同,但其大小或表面积指达其一半。我们的世界就坐落在南瞻部洲上,南瞻部洲也叫做“蒲桃之岛”1。南瞻部洲之名源自蒲桃落水发出的“jambu”声。龙神吃了蒲桃之后,其粪便就成了瞻部河里的黄金。
须弥山的山底处有四个隆起的层面,龙神住在第一层,金翅鸟住在第二层,罗刹2和陀罗那3住在第三层,护宝的夜叉1住在第四层。四方的四大天王住在最高一层每一面的中央处。四大天王是:白色的东方持国天王,青色的南方增长天王,红色的西方广目天王和绿色的北方多闻天王。
大神因陀罗的天界2坐落在须弥山山顶,因陀罗居于如意树的天上童龙磨3树丛的宫殿里。因陀罗天也被称作三十三天4,因为还有三十二尊神与因陀罗一起居于此地。在吠陀时代,这三十二尊神被分为三组,每组十一位,分别居住天、地和地下“三界”。在印度教后期中,这些神的数量增至三亿三千万。
四大天王的王国与因陀罗的三十三天构成了“居地神”的前两个天。在须弥山上方的是“居天神”的四天。这六天(两个居地神和四个居天神天)统称为“欲界天”。欲界天的上面是神的十七天或十八天。这些神具有极强的欲望,居于“色界天”。在他们之上的是最后四个“无色界天”。常用须弥山山顶上方徐徐上升的云岸代表这些等级不同的神界。但在传统上,只画出二十一个或二十二个云岸,因为,四个最大的神界是“无色的”。
女神娇吠哩5手持须弥山,左右两手分别握着四大瞻部洲。在“恶魔攻击”的画作中,魔王的众魔中的一个魔将须弥山整个宇宙抛向了佛陀。
以上摘自《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
-------------------------------------
编号:tsxs0101
中文名称:须弥山
英文名称:梵文:meru,sumeru;藏文:Ri-rab
标签:特殊形式
翅膀:否
双身: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