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编号:PMJG3811
拍品名称:贝叶经护经板
拍品年代:10th
拍品尺幅:55 * 5(厘米)
起拍价:
150,000 RMB
成交金额:
195,500 RMB
折合人民币:195500 RMB
拍品类型: 经书、经板
拍品地域:西藏
拍品材质:木
拍品主题:人物
拍卖公司:中贸圣佳
拍卖专场:观福慧海(2022-07)
拍卖时间:2022年7月
拍卖地点:北京
原始编号:2119
内容:
印度
木质彩绘
一件珍稀的早期贝叶经护经板鉴赏
贝叶经是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距今约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是目前世界上遗存最原始的古文献之一,被视为稀世珍宝。贝叶经产自印度,据说在公元4世纪左右西藏第二十八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在位时首次传入西藏,相传为当时佛教传入的“天降四宝”之一,但可靠的始传时间应在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的7世纪时,7世纪后其传入更是源源不断。西藏各地寺庙及国外收藏机构现存有不少梵文贝叶经写本,大多都是7至13世纪陆续从印度传入西藏的佛教早期佛典。
从各地现存的贝叶经实物来看,贝叶经多为长条形式,以贝多罗树叶裁剪成一页页大小一致的页面组成,长约50-60厘米,宽约5-6厘米。在规制上,它与后来西藏流行的宽大的纸质经书明显要窄小许多,这主要与贝多罗树叶天然生成的较小规格有关。经页相叠摞起,上下各加一块护经板,起到保护经书的作用,其中上方护经板一般雕绘与经书内容相关的佛教图像,下方护经板多为素面,或简单浮雕一些佛教纹饰。经书每页及护经板上一般都要开两个圆孔,各居三分之二位置,上下贯通,用以穿绳稳固经书。后来的纸质经书一般不加穿孔,仅在外面以皮绳捆扎。前后经书包装方法的不同,皆是因地制宜之举,由此亦可看出古代印度及西藏人的非凡智慧。
此件护经板长55厘米,宽5厘米,规格与目前所见早期护经板完全一致,唯两端略有残损;经板的质量较轻,应为印度所产檀木制作。经板正面彩绘佛像九尊,背面为敷彩的深色光面。正面佛像一字排开,等距离排列,相互间有伸展的莲枝相区隔。佛像题材及造型不同,其中两端图像上部残缺,据其造型及身色可以判断为两尊护法神像,其余7尊根据图像特征大致可以辨识其神格,自左至右依次为:游戏坐观音菩萨、禅定印释迦牟尼佛、四臂菩萨(可能是弥勒菩萨)、四臂佛母(可能是般若佛母)、莲花手菩萨、二臂佛母和金刚手菩萨。九尊佛像虽然各自独立,但通过初步分析它们应当有着一定的佛教仪轨的要求和规定。从整体来看,它们是一个以中央四臂佛母为中心同时含摄佛、菩萨、佛母和护法诸尊在内的完整崇拜和修法体系的组合;细而分之,有四个不同的组合形式:左三尊以佛陀禅定像为中心是一个组合,右三尊以二臂佛母像为中心是一个组合,中央四臂佛母加左右各三尊是一个组合,两端二护法是一个组合。基于此幅经板画重点在于表现四臂佛母,我们大致可以判定此件护经板所护的佛经为佛教般若类经典,而早期印度和西藏最为流行的经典亦多为般若类经典。
此件护经板最值得注意当然是画面的佛像风格,我们可以从不同神格佛像的造型、五官刻画、衣着装饰、身光及台座、色彩和技法等方面来看其风格特点。造型上,佛陀造型端庄,体魄雄健;菩萨身躯丰腴,体态优美;佛母宽胸圆乳,姿态妩媚;护法身躯壮硕,四肢短粗。五官刻画上,所有神像皆弯眉秀目,短鼻阔嘴,嘴角上翘,下唇厚实,面相庄严神圣;衣着装饰上,佛陀身着通肩袈裟和僧裙;菩萨、佛母头挽高髻,上身披络腋,下身着花裙,佩戴项圈及钏镯,衣饰繁复讲究。身光及台座配置上,所有神像皆配有圆形身光,身光的外缘绘火焰纹,身下配宽大的双层仰覆莲花瓣。色彩上,以红黄暖色调为主,背景和装饰略施其他颜色,色彩沉稳而庄重。技法上,所有神像皆以线条勾勒形体,而后敷彩装饰,局部有晕染手法,线条柔和细腻,色彩和谐大气。很明显,这些神像虽然因题材的不同而在造型和衣着装饰上各有区别,但在身光、台座、色彩和技法等方面的表现完全一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和地域风格特点。通过与现知西藏及印度早期绘画作品特别是贝叶经上佛教图像进行比较,不难看出这些艺术表现具有印度早期佛教绘画的鲜明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判定此件护经板上的佛教图像出自印度艺匠之手,而此件护经板的产地亦为古代印度无疑。
风格和产地既已确定,接下来看它的年代。一直以来,对于早期贝叶经或护经板的断代,国内外学者似乎没有找得到相对可靠的年代标尺,因此对于一件贝叶经或护经板的断代往往出现不同的说法,年代相差百年或数百年不等。但是对于这件贝叶经护经板的年代我们从风格学的角度可以找到一些充分的依据。首先是印度帕拉早期的那烂陀风格金铜造像。此类造像现存实物较多,题材也十分丰富,无论是从造型还是衣饰的角度,我们在那烂陀造像上皆可看到这件护经板佛像的身影;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烂陀造像的身光和莲花座,与这件护经板上佛像的配置如出一辙,其艺术传承关系不言而喻。其次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绢画。藏经洞绢画现存三百余幅,其中有两幅绢画上的佛像可为这件护经板佛像年代和风格提供依据。一件是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8-9世纪《西方莲花部曼陀罗》绢画,另一件也是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为8-9世纪《观音菩萨曼陀罗》绢画。通过仔细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这件护经板上的佛像图像与两件绢画上的图像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不仅体现在造型、姿势及身光与台座的配置上,尤其突出的是菩萨和佛母下裙上的条状及点状花纹装饰,二者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它们的关系非同一般。以上实例,它们的年代学界早有公论,那烂陀造像年代为9世纪左右,两幅绢画西方学者一致定为8-9世纪。依此为准,这件护经板的年代定为9世纪左右当无疑义。美国著名收藏家普瑞茨克收藏了一幅佛像风格近似的护经板,年代定为800年,断代非常可靠,值得我们参考。
综上所述,对这件护经板的鉴赏可以得出明确结论,它制作于公元9世纪左右,其原产地为古印度,是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护经板。在国内外现存的护经板中,它无疑是年代较早、存世稀有的护经板之一。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殊胜的宗教价值,同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对研究印度及西藏早期贝叶经、印度及西藏早期绘画艺术、早期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意义。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
参阅:
图1、大昭寺藏8-9世纪铜泥金释迦牟尼佛像,高21、2厘米。
图2、法国吉美博物馆藏8-9世纪《西方莲花部曼陀罗》绢画,纵89、6厘米, 横60厘米。
图3、法国吉美博物馆藏8-9世纪《观音菩萨曼陀罗》绢画,纵142、5厘米,横87厘米。
图4、美国收藏家普瑞茨克藏9世纪护经板,长68、5厘米,宽19、5厘米。
原始拍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