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卡x25
查看更多

拍品编号:PMJG2575

拍品名称:匝卡x25

拍品年代:13th

成交金额: 105,000 RMB

拍品类型: 匝卡(小卡)

拍品地域:西藏

拍品材质:

拍品主题:人物

拍卖公司:龘藏

拍卖专场:盛世典藏

拍卖时间:2018年10月

拍卖地点:北京

内容:

这些纸底绘画作品是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唐卡,所绘图案是一系列藏传佛教中的圣像。在小唐卡的背面,写有铭文。这些小唐卡应属于不同套的作品,我们将颜色,绘画技法,尺寸,保存程度近似的作品归为同套。像这类成套的小唐卡张数,每套的数量从一张到上百张都有,因为缺乏同题材的成套唐卡图片资料做比对,无法得知这些归于同套的唐卡作品在张数上到底有多少缺失。 从绘画风格上观察,这些小唐卡带有明显的藏帕艺术风格特征。藏帕艺术源自于帕拉艺术,它是指公元8-12世纪,帕拉王朝在东印度形成的佛教艺术风格,该王朝的佛教艺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西藏,与西藏传统审美结合,在11-13世纪的藏中地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风格,这就是西藏的帕拉艺术风格 – 藏帕风格。 藏帕风格的形成是公元11-12世纪期间,西藏与东印度帕拉王朝文化交流的结果。其中有两次重大历史事件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东印度(帕拉王朝)高僧阿底峡入藏弘法,在公元11世纪前半叶,藏西的古格国王请他入藏,他于1040年动身,1041年至尼泊尔,1042年抵达古格王朝,弘法三年后又于1045年由弟子仲敦巴请至卫藏弘法,直至1054年圆寂于卫藏聂塘。另一事件是伊斯兰对印度的入侵,使印度最后的佛教中心-东印度帕拉王朝灭亡,佛教徒被迫出逃,不少转道至西藏,这不仅促进了西藏后弘期佛教的复兴,也带来了东印度佛教艺术的成果。 回到从这些小唐卡,它们的题材可分为4类,皆带有藏帕艺术的特征: 1、佛的形象 佛的形象皆头饰螺发,造型挺拔结构匀称,袈裟紧贴身体,衣纹甚少,袈裟下摆散落在台座前形成规则的扇面形。 2、菩萨的形象 菩萨和度母像多戴叶冠或花冠,花冠一般较低矮,顶部有肉髻,两耳际有帕拉造型典型的扇形冠结。造像面形圆润,眉眼上挑,嘴小唇薄,南亚人的面容特征已经减弱很多。菩萨衣饰简洁,脖子上挂项圈,项圈有缀饰。下身围短裙,衣质薄透,显得身姿结实健壮。女性像躯体呈三折枝式,优美动人。 3、藏传佛教中的护法形象 护法神的形象皆上身赤裸,下身围兽皮,肢体结实健硕,身姿威猛,有动感。 4、大成就者与藏传佛教的上师人物形象 在公元12-13世纪,很多上师造型受帕拉艺术的表现形式影响,绘画中的上师形象身姿挺拔,衣袍紧贴身体,神态写实。 这些纸底的小唐卡能保存至今,十分难得。它们带有藏帕艺术的特征,但造型中南亚人的面容特点已经明显减弱,作品又是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实用品,推断它们应出自藏地本土画师之手,是13世纪晚期藏中的绘画作品。随着东印度帕拉王朝的灭亡,帕拉艺术对藏地的影响也逐渐减弱,这类藏帕绘画风格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展开
原始拍卖记录
沪ICP备16039999号-1